关键字

2029年近地小行星“毁神星”或将降临地球

  来源:宇宙观察室    发布时间:2022-10-14 13:39:00

人类在地球崛起的开端,要从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算起。

但是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未来,地球是否会再次遭遇类似的撞击事件,我们又会不会重蹈恐龙的覆辙呢?

 

       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

地球身处太阳系宜居带内,才诞生了如此灿烂的生命。但是太阳作为恒星的主序星阶段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据科学家推测,太阳正在加速膨胀,预计未来17-35亿年间,地球将从太阳系的宜居带移出,进入异常高温,生命无法生存的热区。

 

不过,在这个遥远的期限降临前,地球眼下面临的危机也并不少。回想历次生物大灭绝,你会发现,前四次是因为地球内部能源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地球生物得以重新洗牌。

但是第五次则大不不同,是源于小行星撞地球的一次“意外”。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在10-15公里的小行星,以接近70千米每秒的速度,撞击了墨西哥北部的尤卡坦半岛。

陨石坠落瞬间,释放出了5.0×10^23焦耳的能量。类比第一颗投放在广岛的核弹,那场面相当于数十亿颗同时爆炸的威力。

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引发了巨浪滔天的海啸、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陨石落地后腾起的烟尘和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直冲云霄,在大气层里将地球团团“罩住”长达数年,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地球上,超过约3/4的物种灭绝。

 

这次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标志着地球白垩纪时代的结束,恐龙也就此消亡。

时至今日,也有不少科学家仍在研究那场史前灾难。

有学者认为撞击可能加速引发了,当时地球上其他火山系统的喷发。还有些学者根据考察撞击后死亡的鱼类遗骸化石,确定了陨石坠落地球的时间,应该是北半球的春天。

虽然过去了几千万年,但它对我们今天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进一步了解了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生命,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威胁,仍有借鉴意义。

将有助于我们提前确定,有可能即将到来的灭绝风险和生态恶化的模式。

 

尤其是撞击事件本身,有科学家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采集到了由碳质球粒陨石组成的岩石,但是这一物质更常见于长周期的彗星中。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来源的猜想。

 

在太阳系内,像行星一样绕太阳运动的,直径一般不超过100公里的小天体,被称作小行星,他们多来自于木星与火星间,有127万颗小行星的柯伊伯带。

因为在太阳系内形成,所以小行星不同于彗星,极少含有星际残留物质。所以有科学家认为,希克苏鲁伯可能是来自太阳系外围,有约1000亿颗彗星的奥尔特云。

通过这些探索发现,让我们更不免担忧,是否有那颗小行星会再次降临,导致地球生命遇到类似恐龙时代的灭绝事件。那么,下一个可能是谁呢?

 

       下一个可能是谁

美好的狮子座或英仙座流星雨,往往周期性爆发。那么,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会不会周期性来临呢?

据统计,科学家们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7万多颗近地小行星,其中对地球有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有700余颗。而且据说,像清除了恐龙这样大小的巨型小行星,可能每5亿年就会撞击地球一次。

 

任何天体撞击地球,或者天上的流星划过地球大气层,都会发生剧烈燃烧,甚至爆炸碎裂。

但只有掉到地球上没有燃烧完的残留部分,才叫“陨石”或”陨铁”。在天上还没掉到地上的天体,一般被称为小行星或宇宙碎块、流星等。

这些能够进入地球的小行星,其运行速度往往在30千米到70千米每秒,危险性极高。

2019年,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冷汗直流的,近地小行星飞行事件。一个被称为“城市杀手”的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45,000英里处,和我们擦身而过。

 

还有2021年,一颗747飞机大小的小行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近地球。我们直到一天左右才发现它的身影!好在没有造成多大的破坏。

不过2013年,在俄罗斯境内发生的“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爆炸”事件啊,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时俄军方,其实已经预测到了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会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32公里的大气层中爆裂。

但是因为其错误判断,这颗小行星经过大气层的燃烧后,将不会造成威胁,便没有提前预警。结果落地时,相当于45万吨TNT当量的爆炸,造成了近1200人的伤亡!

 

未来,2029年一颗被命名为“毁神星”的近地小行星,即将降临,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各国科学家紧张不已,纷纷抱着计算机,预测其坠落在地球上的时间和威力。

据推测,“毁神星”可能与地球表面,在相隔5.8万千米左右的位置落下。届时,各国都会对此进行提前防范,以防它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险。

 

当然还有许多模型模拟的结果是,“毁神星”会来个完美转身,或急刹车。撞上地球的概率并不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提高警惕,因为但凡“擦破点皮”,都将是灾难性的地区毁灭事件!

不过,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天体都可以被完全检测到,依然存在“漏网之鱼”的可能性,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呢?

 

       人类该如何应对

什么样的小行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截止到2018年,人类发现的127万颗小行星中,有永久编号的25万多颗,已被正式命名的1.27万多颗。连未被正式命名的,也有近68万颗。所以不论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有超过10万颗小行星的小行星带。

还是太阳系外缘,存在数以万计深不可测彗星的奥尔特星云。其中的小行星和彗星数量,实在无法预估。据说,科学家每天都能发现新的小行星轨迹。

 

但是地球为何平安度过了这许多年呢?其功绩主要在于我们不远处的月球,和那颗巨型气态行星——木星。

在太阳系中,木星质量仅次于太阳,它“义无反顾”挡在了地球前方,用引力替我们抵挡了大部分小行星撞击。

我们可爱的月亮,也依傍地球身旁,把那些漏网之鱼,都一一化解。

那些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它们,地球早就面目全非,千疮百孔了。但是太阳系内的许多未知小行星并不完全按常理出牌。这就要求我们提前防备。

 

常规操作是,如果科学家观测发现一颗小行星,超过了一定的,并进入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二十分之一处,即距离地球748万公里的范围内时,那么该物体就会被自动锁定被为“潜在危险的小行星”。

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筛选大量数据,对近地小行星在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值和航行状况,以及预计坠落的时间地点和威力进行预估。

各个国家都会对此进行严格的防范和准备,以防它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险。

 

随着科学观测技术的进步,近几年就将有几颗小行星掠过地球,人类已经对小行星撞击的危害高度重视,希望到时候可以提前更长的时间去预知,以防很近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导致根本无法规避。

       如果能够早发现,计算出其坠落的地点,提前疏散民众,减少一些灾害后果,这就是最大的幸运了。不过,要完全避免小行星撞击的灾难和损失,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