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来源:君临    发布时间:2017-05-01 12:59:00

  4月26日,第一艘国产航母刚刚举行了下水仪式。

  国产航母等待这一天太久了,此前都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这一天过后终于可以大大方方的见人,等舰上设备安装完毕,就可以正式出海试航了!

  尽管这一艘“001A”仍将采用相对落后的常规动力和滑跃起飞,但可搭载舰载机数量已有明显跃升。

  据悉,在降低了起飞滑跃甲板的上升角(由14°减为12°)之后,再加上取消了原设计的前甲板导弹发射阵位,使得“001A”能够装载36架歼-15B舰载机,比上一代的辽宁号增加了三分之一数量。

  另外,第二艘国产航母也已经在同步建造之中,据推测将采用弹射起飞,而第三艘,则正在设计阶段,很有可能采用核动力,甚至具备电磁弹射能力。

  美国之外,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拥有过如此快速与庞大的航母发展计划。

  航母令人瞩目,大飞机也不遑多让。

  4月18日,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通过首飞放飞评审,首飞预计过完五一假期就将开启。

  根据民航局的内部电报显示,C919已经进入“首飞前各项试验准备的关键阶段”并计划“于今年5月实现首飞及持续开展一系列试验活动。”

  这架大飞机立项于2008年,距今快十年了,让人望穿秋水。但是基于安全性考虑,商飞公司宁愿小心谨慎的推迟进度,也不急功近利,因为他们很清楚,只要保证了安全性,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为这架飞机的订单,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达到了570架,足可确保盈利。

  他们站在一个大国崛起的顺风口上,飞起来实在太容易了。

  据商飞公司的数据,C919是168座-190座级干线客机,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直接对标产品就是空客的A320和波音的737飞机。

  数十年来,无数飞机公司试图挑战他们的地位,加拿大的庞巴迪、巴西的巴航工业、日本的三菱重工、富士重工都曾经发起过冲击,一一铩羽而归。

  现在,轮到中国商飞了,他的目标是成为和波音及空客并肩的“ABC”中的“C”,C919至少销售2000架以上。

  一旦成功,影响力将是里程碑式的。

  齐头并进的,还有航天。

  4月20日,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天舟一号,全长10.6米,总重量13吨,是目前我国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这次它携带了6吨多重的燃料和物资飞向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它的任务就是给空间站上的航天员送吃的、用的,有了它,太空空间站的长期活动才能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建设月球基地或火星基地,只有低成本的货物运输技术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唯有赚到钱,太空的大航海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按照中国的航天计划,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点。2022年前后,中国或许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运作的国家,第三支航母编队(包括驱逐舰、巡洋舰、核潜艇、补给船、舰载机等)将组建完成,大飞机已占领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航母-航空-航天,三航军工产业链,将成为这个十年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万亿级的市场规模,面向亚非拉国家的全面性出口。

  这个故事,我们似曾相识,在十年以前,这个故事的主角叫高铁。2005年,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开工,2008年建成。此后,一条又一条的高铁线路竣工,推动了我国的高铁技术走向成熟,并在近十年后大规模出口海外。

  高铁的技术门槛和商业规模远不能和三航军工产业链比,前者,只能造就百亿美元级别的跨国公司,但是后者,能够孕育一大批千亿美元级别的跨国巨头。

  通用电气、波音、霍尼韦尔、联合技术、洛克希德马丁,这些美股军工巨头,都是千亿美金级别的大公司,三航产业链的规模可见一斑。

  我们也应该庆幸——因为生在中国,才可能见证另一个可以媲美美利坚的三航产业链崛起,这是一个高技术门槛,高政治门槛,唯有本身具有强大内需市场的大国,才可能孕育出来的产业。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命运

  四百年前,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家挂牌上市公司是伟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那时候,大航海时代刚刚进入高潮,荷兰人横扫整个东半球,建立了数百个贸易据点和殖民地,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条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

  据说在郁金香狂热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市值算上通货膨胀率,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4万亿美元,等于10个苹果帝国的规模。

  然而这么辉煌的一家公司,当英国在18世纪崛起之后,就迅速的走向了破产。

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为荷兰缺乏内需市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东亚运回来的香料、茶叶,需要卖给西欧的上流社会。当英国、法国这些大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与荷兰人展开正面竞争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越来越发现,他们的货卖不动了。

  开始的时候是政治壁垒,接着升级为战争,他们最终摧毁了小国荷兰的支柱产业。

  纵观全球的发达国家,超级大国、中等国家和微型小国拥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越是技术门槛高和要求规模效应的产业越集中在顶尖大国的土地上。

  以汽车业为例子,8000万人口以上的德国和日本,都可以拥有3家以上的大型汽车公司,法国人口6000万,就只能生存两家汽车公司了,意大利和韩国在人口和经济规模上都更小一点,因此只能养活一个。

  4000万人口成了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国家最终只能将自己的独立汽车品牌们饿死,西班牙的西亚特、捷克的斯柯达相继被甩卖给了德国大众,如今马来西亚的宝腾也要含泪出售了。

  命运由他不由我,就是这么的无奈。

  但汽车业,也只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故事,对于超级大国美利坚来说,则把重心放在了门槛更高的航空航天和金融、IT、文化产业链上。

  以大飞机为例子,加拿大的庞巴迪和日本的三菱重工数十年来一直试图打进这个市场,无奈却受制于内需市场的不足,先天不良。这是一个以3亿人口为门槛的行业啊,只有大欧洲联合的空中客车才勉强能够和美利坚一战!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乏发达的小国,比如卢森堡、丹麦、瑞士、挪威、爱尔兰,但他们的成功,更多是依靠开放的活力,抓住了大国之间的缝隙,查漏补缺的结果。

  像爱尔兰、卢森堡,依靠极其低廉的税制,吸引跨国公司来注册总部,丹麦和希腊,依靠位居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航运业。

  虽然同为发达国家,但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就像整机品牌和上游零部件公司的关系。就在前不久,苹果公司宣布以自主开发取代几个供应商的芯片采购,结果导致后者的股价在一日内暴跌了30%-70%。

  这就是大国与小国在产业链地位上的差别。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故事

  13亿人口的中国,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从来不惧怕竞争,三十多年来依靠着自己的竞争力优势不断升级。

  这个故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4年,以满足内需短缺为主的行业,比如食品业、家电业。

这个时候的本土公司,比如娃哈哈、春兰空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渠道优势上,谁能够适应国营渠道的崩溃,躲开进口品牌在一线城市的垄断,率先在三四线城市中发展起来自己的批发体系,谁就能胜出。

  营销致胜的公司,往往都有依赖路径,对研发缺乏重视,所以当后来消费升级来临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衰落了。

  第二阶段:1995-2005年,以满足海外需求为主的出口行业,比如纺织业、造船业。

  这个时候的本土公司,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上。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94年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朱相 将汇率钦定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大幅杀价的汇率,迅速增强了国货的价格竞争力,由此开始了出口业的强劲增长。

  通过打价格战赢得竞争力的公司,一旦失去人力成本优势,结局是不言而喻的。2005年 人民币被迫升值之后,命比纸薄的命运就逃不掉了。

  第三阶段:2006-2016年,以满足内需升级为动力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汽车业。

  过去十多年,A股上最耀眼的公司,基本上属于消费升级主题的行业,因为出口赚到钱了,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可以买房、买车,消费更贵的手机,更精致的小家电,看电影、旅游、名校教育,甚至也有余钱投入到环保上了。

这个过程开始于十年之前,至今仍在持续,未有尽头。

  但我想说的是,驱动中国经济迈入发达国家,推动下一轮A股长牛市的主要力量,一定不会是消费升级。

  依靠白酒、医药、小家电、环保,这些消费性行业的壮大,能够提升中国经济的效率吗?别开玩笑了。

  依靠茅台、阿胶、油烟机、园林绿化,这些产品能够征服海外,攫取全球利润吗?既然不能够,又如何能成长为一个发达国家的顶级公司呢?

  纵观全球的发达国家,除了金融和能源业,顶级市值的公司一定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比如美国有苹果和谷歌,日本有丰田和本田,德国有奔驰和宝马,法国有欧莱雅和LV,韩国有三星和现代……这个规律,中国一定不会例外。

  所以未来最大的投资机会,一定是落在出口股上。

  过去是以价格为竞争力的低成本人力输出行业,未来是以创新为竞争力的高技术输出行业。

  目前来看,中国的高技术出口股有三支国家队——

  第一支:高铁-电力-三航军工产业链

  高铁已成熟,三航军工也在开花结果,再讲讲电力这块。

  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央企公司,既不是宇宙行,也不是中石油,那俩都是虚胖,大而不强。就技术而言,国家电网排第一,没有人敢抢第二。

  目前中国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全球唯一,国家电网公司运营着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五个国家的骨干电网,境外资产突破100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90亿元。

  也就是说,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全球性跨国公司。

  在2016年的世界500强上,国家电网公司以营收计排第二名,利润比中石油、中石化高出了一个数量级。

  依托着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高铁网和电力网在上个十年中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并重拳出击海外。在接下来的十年,航母、航空、航天产业链也将陆续跟上,只要内需的底子足够厚,成长起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二支:新能源-SUV车产业链

  五年之前,谁也想不到自主品牌车竟然依靠SUV杀出了一条血路。

  那时候,市场的主流声音是,自主品牌不能依靠SUV一条腿走路,必须补足轿车的短板才有明天。可是五年来,SUV的市场份额从整车的20%上涨到了50%,未来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到60%、70%。

  市场格局就在这样的大变化中彻底逆转了本土与进口品牌的力量对比。

以一季度的SUV销量排名来看,自主品牌车型在前十中一举囊括了9个席位,还有月销量已破万的广汽传祺GS8,陆续上市的中高档车长安CS95、长城WEY、吉利LYNK&CO,时尚大气的设计不得不让人对本土车企的未来抱以期待。

  更重要的是,汽车业在未来的十年中,还有新能源车的壮大和无人驾驶车的商用化两大趋势,随着5G通信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的成熟,这些过去仅仅存在于科幻片中的产品最终都将落地。

  过去君临多次指出,越是出现技术革命的行业,中国公司才越有机会弯道超车。百年以来,汽车业第一次在内部技术上出现如此脱胎换骨的更新,这注定是一个孕育伟大中国公司的机会。

  第三支:手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这是目前全球科技革命的主战场,也是技术更新换代最快的行业,换言之,也是中国公司野火春风遍地起的行业。

  半导体和面板两大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分列中国第一和第三大进口商品,无怪乎中国政府要成立千亿元的产业基金,不惜一切代价搞上去。这是两个基本上是  比拼钱多的行业,一条生产线就要烧几百亿元,不是大国还真的玩不起。

  上游跟着下游走,在国产手机崛起的大趋势下,一切都是顺水行舟。

  手机品牌争霸的故事,国内战场早已结束,目前的激战发生在印度战场。OPPO和VIVO两支远征军将地推战术复制到海外,一年时间就占有了印度市场的18%。 所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份额已经超过了五成,让南亚人民见识了什么叫中国速度。

  还有移动支付、游戏、新闻APP、美颜自拍等各种互联网应用,早已八仙出海,各显神通。

  以往,一款中国互联网应用总要经过在本土的长时间进化,才敢小心翼翼的进军海外,而一款美国互联网应用总是在第一时间同步火遍全球。这是跟随者和创新领导者最大的区别。

  而在2017年,一些新鲜的变化出现了。共享单车公司摩拜和OFO在刚刚成立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开始了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的业务扩张,像海康威视的分拣机器人那样刷屏海外社交平台的黑科技也越来越多。

  三航军工也好,新能源车也罢,还有半导体和面板、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些产业说到底都是依托于中国的庞大内需市场,以及旺盛的年轻受教育人口,只有他们才具有全球出口的竞争实力,以效率的改进推动中国经济的进步,成为孕育伟大中国公司的摇篮。

  从2017年起,我们看到这样的创新与进步正在大规模的频密涌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他们的支持下,A股的业绩牛市才会真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