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西安事变捉蒋第一人勘误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21-08-01 11:26:00
 

建国之后,很多老兵都回到家乡,在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兵王玉瓒zàn)亦是如此,回到家乡抚顺。

1979年,已经83岁的王玉瓒老人同往常一样,拿出报纸翻阅,但是,看着看着老人的表情就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荒唐,简直就是荒唐!这种事情是可以随便说的吗?”老人突然愤怒地说道,随后,他将报纸重重地摔在桌上。

老人的声音惊动了在外面干活的儿子,儿子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冲进来就盯着老人看,发现老人没有什么不适后,便问道:“爸,发生什么事情了,惹得你发这么大的火,可别气坏了身子。

 

经过一番谈话,儿子才知道让老人发火的,原来是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该文由孙铭九亲自撰写——《关于“西安事变”中如何捉拿蒋介石》,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孙铭九捉拿蒋介石的详细过程。而老人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这个孙铭九不是真正的“捉蒋者”,他根本就是冒领功劳的“假货”,他的故事虽然精彩,但这一切都是在掩盖事实的真相。

关于“西安事变”中如何捉拿蒋介石,“捉蒋者”到底是谁?

在《关于——“西安事变”中如何捉拿蒋介石》这篇文章中,他讲得很多都是不存在的,大多都是添油加醋,乱说一通,看着真相就这样被小人掩盖,老人的心中难以平静,他认为自己应该站出来,揭穿孙铭九的谎言,将真正的历史呈现在大家面前。

老人对儿子说道:“西安事变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其实捉拿蒋介石的功劳我并不在乎,但是,我也绝对不会让孙铭九这种人继续欺骗人民、欺骗先烈、欺骗历史。我要将这件事情汇报给叶剑英元帅,他一定可以帮我将43年前的真相公之于众。

 

说完,老人就拿起了纸和笔,开始给叶剑英元帅写信。王玉瓒已经83岁了,已是高龄老人,身体和记忆都跟不上,他每天最多只能写300来个字,老人的儿子想帮忙,但老人坚持要自己完成。最终,老人花了20来天将这封信写完,这封信共6千多个字。

在信中,王玉瓒老人表示自己才是第一个捉住蒋介石的人,而孙铭九只是冒充的“英雄”,不仅如此,信中还详细地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每个细节老人都写得非常清楚,老人和孙铭九提供的信息,相比之下,老人给出的信息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并且,在这封信中的最后,老人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句句属实,还特地写道:

“‘西安事变’到现在已经43年了,究竟是谁第一个捉拿蒋介石,在民间也有许多的版本,我的所作所为,尤其是捉拿蒋介石和云南起义这两件事,如果组织需要调查核实,请向我提出的见证人征取书面证明,即可完全清楚!最后,在报纸上刊登的有关于孙铭九那两篇捉拿蒋介石的文章,都是胡扯,因为我才是捉拿蒋介石的人!”

 

叶剑英元帅收到这封信后,十分疑惑,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会给自己写信?看起来里面的内容还不少,难道他有什么难言之隐要跟我说吗?叶剑英立即将这封信打开阅读。

当看到王玉瓒这个名字的时候,叶剑英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他翻遍了记忆,脑中都没有关于这个人的信息,因此一开始他是带着半信半疑、不相信的态度看的。可是,他越看到后面,心越惊,因为这封信把“西安事变”中所有的细节写得清清楚楚。这让他不得不怀疑,孙铭九是不是一个“冒牌”的英雄!

看完这封信后,元帅的心情难以平静,对身边的人说道:“万万没有想到,我的猜想居然是对的,43年前的事情果然没有那么简单!

 

这封信件引起了叶剑英的高度重视,为了还原当年“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叶剑英元帅立即向辽宁省委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当地负责人即刻成立调查组,将重心放在全面调查孙铭九捏造历史事件上,并且找到王玉瓒,核实他的身份。

当时,距离“西安事变”已经过去四十多年,要想将整件事情调查清楚,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本着叶剑英元帅“速办”的精神,时任辽宁省委书记黄欧东立即将这封信转批抚顺的负责人,要求立即跟进这件事。

抚顺市委接到指示后,立即派一位副市长处理此事,随后成立了“西安事变事件调查组”,后来,根据调查组的成员曲学贵回忆:

“我们组的成员从1979年6月25日出发,到10月7日返回抚顺,在三个多月的走访过程中,我们一共查证了22条相关事件的线索。走访了吕正操、万毅、刘澜波、何柱国、刘多荃、宋黎等相关见证人。”

 

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在询问见证人的时候,他们都表示王玉瓒是一个老实人。有了他们的证明,调查组人心中已经有底了。

1979年11月16日,经过调查组几个月的努力,事情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王玉瓒老人所言,句句属实,于是,抚顺市委统战部的两位外调同志带着《关于王玉瓒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找到了王玉瓒,并且,让王玉瓒确认无误后在上面签字。

这份结论大致的内容是,经调查:“王玉瓒于1936年在西安任东北军总部卫队营第一营营长时,基于反蒋抗日的爱国思想,参加了‘双十二’捉蒋事件,王玉瓒才是捉蒋第一人。”当王玉瓒老人看完后,他的眼睛充满了泪水,历史被还原,自己终于可以对国家有个交代了。

 

最后,王玉瓒在这份结论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符合实际,同意、感激”八个字。事情的真相被调查清楚后,叶剑英元帅指示将真相刊登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以及《文汇报》上,澄清了43年前的谜案。

王玉瓒老人作为捉拿蒋介石的第一人,是如何生擒老蒋的呢?又是因为什么被人钻了空子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王玉瓒老人精彩的一生:

1896年,王玉瓒出生在辽宁抚顺黑山县的一户农民家庭,那个年代活着不容易,有上顿没下顿,王玉瓒家中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小小的年纪就要为家中生活,到处干活,从小就饱经困难。

 

 

王玉瓒18岁那年,迫于生计他加入了张作霖的东北军,自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参军十多年里,王玉瓒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每场战斗他都冲在最前线,并且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征战多年,王玉瓒在战场上积累了许多经验,虽然他没有读过什么书,但这并不妨碍他上升的空间。1929年,33岁的王玉瓒以东北军副旅长的职务,进入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学习。

王玉瓒在讲武堂一毕业,就被少帅张学良看中了。

 

张学良认识王玉瓒,他知道王玉瓒是曾经跟随过父亲的老兵,因此少帅对王玉瓒十分信任、器重。记得,张学良被任命为“国民党革命军陆海空副司令” ,准备前往南京就任的时候,王玉瓒就是他亲自选中的随行人员之一。

后来,王玉瓒因为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部卫队营上校营长”,主要负责重要人物的警卫和保护工作。而王玉瓒正是因为担任了这个职务,才有机会成为蒋介石身边的警卫,也为“西安事变”中捉拿蒋介石埋下了伏笔。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沈阳后,又以最短的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引发了“抗日救国”热潮。

 

手握重兵的蒋介石坚持“攮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安内”就是以“剿共”为中心。在大家都喊着“抗日救国”的口号时,老蒋依旧让大量的国军围剿红军,对外敌的所作所为,毫不动容。

老蒋的这种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他不明白蒋介石为什么对“剿共”如此执着,如今日寇正在蠢蠢欲动,南下北平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危机时,老蒋根本就无心抗日。

随着红军长征胜利,蒋介石又一次看到了一举歼灭红军的机会,于是任命张学良为“剿匪总司令”,命令他对红军加快围剿进度。老蒋为了让“剿共”政策落实到位,特地从南京飞往西安, 督促剿匪作战。

 

虽然张学良很不愿意,但军令不可违,当他和红军作战的过程中,张学良发现红军的想法和他一样,都希望一同抵制外敌,将外敌赶出中国。于是,张学良找到杨虎城,同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杨虎城也极力赞同和红军合作。

当务之急,就是要劝说蒋介石和红军合作,但做老蒋的思想工作,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因此,张学良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和老蒋谈论国共合作的事情。张学良表示,让蒋介石放下对共产党的成见,停止内战,如今最重要的就是抗日,将日寇赶出中国。

对于张学良的劝导,蒋介石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拒绝张学良提出的意见。对此,张学良没有感到气馁,因为他知道老蒋的脾气,促成国共合作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在蒋介石过寿的时候,张学良又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蒋介石也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随着蒋介石三次拒绝,张学良已经没有什么耐心了,局势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出于民族的利益,张学良决定最后赌一次,他要求蒋介石到西安和他面谈,关于国共合作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如约到达西安,这下可把张学良高兴坏了,他以为蒋介石来见他是同意“国共合作”的主张,可是,没想到的是,老蒋全程都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还在大会上宣布对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

 

张学良终于意识到,蒋介石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国共合作,他坚持“剿共”,无心抗日。张学良心想:“既然劝诫多次都没有用,那就只好来硬的了。

逼蒋抗日,势在必行

同年12月11日,张学良在参加完蒋介石追剿红军的会议后,当天就找到杨虎城,二人商量之后决定对蒋介石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并决定在第二天实施,此次行动要保证万无一失,参与行动的人都必须是心腹才行。

当时,张学良的心腹有三人:卫队第二营营长孙铭九,第三营营长贾陶(中共地下党员),第一营营长王玉瓒。其中,他最信得过的,就是第一营营长王玉瓒,最关键的是,王玉瓒曾经负责过蒋介石的安保工作,因此由他第一个行动最合适不过了。

 

当天,张学良亲自将蒋介石送回华清池(即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为了确保行动不出意外,除了老蒋自己带过来的30人,其他都是张学良的人。下午四点左右,张学良从华清池出来,对在外面执行外勤的王玉瓒说:“王营长,你要跟我回城一趟,等会我有事情要交代你去做。

王玉瓒听后,立即骑着摩托车跟在张学良的车队后面,到达张学良公馆后,王玉瓒没有第一时间见到张学良。过了一会儿,张学良开完会后,表情严肃地对王玉瓒说道:“进来。”于是,王玉瓒走进了客厅,随即将门关上,等候张学良的指示。

张学良上下打量了一下王玉瓒,过了一会儿对他说:“明天你有一个任务,我要你去把蒋委员长‘请’到城里来。”随后,又交代了王玉瓒三点需要注意的事情:

 

其一,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将蒋委员长“请”到城里来。因为,他们行动的时间有限,不能耽误太久,时间一久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和警惕。到那时,行动成功的几率就会减半。

 

其二,不管怎样,千万不能伤害到蒋委员长,他必须是活的才行,此次行动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他的命,而是想让老蒋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其三,第二营营长孙铭九也会参与行动,必要的时候可以和他配合。不过,按照孙铭九的距离,能不能帮上忙还是一个未知数。

交代完这些,王玉瓒明白张学良的用意,他也希望国共能够合作,一同抗日。因此,对于张学良的行为他十分赞同,随后,他坚定地向张学良说道:“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完成任务,一定会把蒋委员长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听完王玉瓒的回答,张学良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接着说道:

“这一次行动,非同小可,在服装上要有区别,蒋委员长的侍卫队穿的都是黄色的军装,我们现在也是黄色军装,为了避免在行动的时候混淆,你们在行动前一定要把军装改成蓝色,这样就算双方打起来了,你们也能快速分清敌我。

王玉瓒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为了此次行动不被人怀疑,他直到行动前都没有回家,而是待在副官谭海的办公室,静待行动开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2点,这个时间大家都睡着了,而此时正是商议好的行动时间。趁着这个时候,王玉瓒悄悄地从谭海的办公室溜出来,骑上早就准备好的摩托车,前往东郊十里铺。(那里是警卫一营的驻地)

 

到达驻地后,王玉瓒叫来了骑兵连连长,向他下达了“捉拿蒋介石”的命令。为了确保计划能够成功,王玉瓒警告骑兵连的所有士兵:“如果今天晚上的行动有人泄密,那就不要怪我不讲情面了,一律格杀勿论!

按照王玉瓒的命令,骑兵连长带领300余名士兵,立即出发前往华清池,到了华清池之后,他们将那里包围,严禁任何人出入。随后,王玉瓒又赶到桥镇命令手枪排排长金万普,马上带着全排士兵随他一起行动。因为当时,王玉瓒带的士兵和蒋介石带来的警卫是交叉巡逻的,为了方便,他们干脆都住在了外屋。

就这样,在王玉瓒的带领下,守在华清池外围的警卫很快就被拿下了,但这只是行动的第一步,蒋介石的防备心非常重,所以他的房间在最里面,要想捉住他,必须穿过两道门。蒋介石带来的30名守兵,都聚集在最里面那道门,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行动,必须在不惊动蒋介石的情况下进行。

 

因此,王玉瓒他们连子弹都不敢装,因为他们怕子弹的声音会惊动里面的守兵。这时,王玉瓒对连长说:“你们在这边等着,不要动,一会儿听到我的枪响,你们再行动。”随后,王玉瓒独自穿过一道门,突然看见前面有个哨兵在那里来回巡逻。 

王玉瓒意识到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于是,他立马抬枪瞄准,砰…砰…砰,枪响过后,那名哨兵倒地,当场毙命。听到枪声后,连长立刻带人冲了进去,而这时,蒋介石的守兵也被枪声惊醒,看到的王玉瓒后,问道:“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什么会有枪声?

此时,守兵还不知道真正的“危险”就在他面前,不等他继续询问,王玉瓒就直接将他放倒。王玉瓒的这个举动,让蒋介石的守兵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原来刚刚那枪是王营长开的。 

守兵懵了一下,但毕竟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回过神后的守兵们,立即开始反抗。王玉瓒见状,命令部队往里面冲,就这样,两帮人开始了激烈的枪战。

 

就在这时,孙铭九也带着自己的警卫二营,50余人赶来增援,有了孙铭九的加入,蒋介石的守兵很快就被尽数剿灭,王玉瓒立即带人冲进了蒋介石的卧室,可是卧室里空无一人,他们将房间翻了一遍也没有发现老蒋的身影。

王玉瓒只能命人分散寻找,这时,有人在窗边发现了一只拖鞋。看来是蒋介石逃跑的时候,不小心落下的,通过拖鞋的位置,王玉瓒确定老蒋肯定是逃往后山了。于是,王玉瓒立即叫来孙铭九的部队一起寻找。

孙铭九带着警卫二营从右侧搜寻,王玉瓒带领警卫一营从左侧搜寻,他们在后山找了好几个小时,连蒋介石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在他们准备换个地方继续搜寻的时候,王玉瓒的部下刘允政等人,在半山腰的石头后面发现了蒋介石。

 

他们看到蒋介石后,高兴地对大部队喊道:“找到了,找到了,蒋委员长在这里!”此时的蒋介石哪里还有往日的风光,只见他光头赤脚,畏畏缩缩地蹲在石头后面,狼狈极了。王玉瓒听闻找到蒋介石后,立即跑了过来,这时老蒋已经被士兵搀扶着起来了。

王玉瓒因为是张学良心腹,常常待在张学良身边,蒋介石也正好见过他几面,因此对他有点印象,知道他的上级是张学良,于是带着怒气对他大吼道:“你们的长官张学良呢?张副司令呢?你们这是要做什么,赶紧叫他来见我…

王玉瓒看到蒋介石后,敬了一个礼,不紧不慢地说道:“蒋委员长,张副司令请你去城里喝茶。”蒋介石听后,便猜到了今天遇袭和张学良一定有关系。

 

随后,王玉瓒命人将老蒋送下山,并派专车将他送往西安,天亮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名通报全国:兵谏蒋委员长联共抗日!在捉拿蒋介石的行动中,王玉瓒立下了大功,张学良奖励他和他的部下5000大洋。

冒领功劳的“假货”——孙铭九

西安事变后,虽然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可是,心中那口恶气一直咽不下去。因此,他找了一个理由将张学良囚禁,而王玉瓒作为张学良的部下,只是听命做事,老蒋也不好追究他的责任,就这样,王玉瓒逃过了一劫。

但是,蒋介石对于王玉瓒“活捉”自己的事情,一直难以释怀,1940年,他将王玉瓒下放到“中国红十字会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名义上是让他做军事学的教官,实际上就是给一群女护士上课。王玉瓒心里知道蒋介石留他一命已经很不容易了,便听之任之。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当时,蒋介石带着国民党部队退守台湾,王玉瓒拒绝了前往台湾的机会,带着妻儿回到了老家抚顺,在家务农。往后的43年里,王玉瓒过得非常低调,像普通农民一样,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在“西安事变”的功劳。

 

 

就是因为王玉瓒的低调,才让孙铭九钻了空子,他在报刊上发表当年“捉蒋”的细节,刻意隐瞒真相,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王玉瓒的名字,并且引导大家相信自己就是捉蒋第一人。好在,有叶剑英元帅的帮助,王玉瓒才得以揭开孙铭九的谎言,将历史真相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1981年,“西安事变”45周年,组织特地邀请已经85岁的王玉瓒参加座谈会,在会上他口述了当年事件的全部真相。通过此次座谈会,王玉瓒的身份也终于得到了正名,一直被隐瞒的历史真相,也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1979年虽已查清楚,但并没有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