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刘源:徐才厚找我谈过,你告谷俊山,还没准谷俊山把你整倒了呢

  来源:政事儿    发布时间:2018-08-19 13:35:00

刘源:宋老过一百岁了,现在身体很好。今年春节我还去海南见过他。这几年每次见我,宋老都会讲起当时怎么请刘少奇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座的事情。所以我就请他写序。

宋老回忆,当年,刘少奇回到延安,张闻天让宋老接刘少奇到马列学院,因为听众越来越多,刘少奇只好站在操场的一张木桌上,讲了好几天,每天都讲三四个小时,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大家完全被吸引住了,有的甚至忘了记录。宋老记了一大本,课后被不少人借走。

我开始的时候还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站在木桌上,给大家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呢,没有板凳吗?宋老说,没有,就是站在木桌上,大家或席地而坐,或搬块石头坐在地上听。

“政事儿”:这本书你写了多久?

刘源:写书大概用了一年多。几年前,有单位要拍电影《刘少奇军事生涯》,我接受采访谈了大致脉络,根据这次采访,后来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章,去年8月在《党史博览》上发表了。这一年来我又补充完善,该丰富的丰富,添加了内容和背景材料,出了这本书。这本书大概13万字,“干货”有11万字。

过去出版过《刘少奇军事画传》,党史专家黄峥在20年前写了《刘少奇的军事贡献》,王双梅写了《刘少奇在长征中》,回顾了刘少奇在抗日战争中是怎么开辟华北战场等故事。不过,大家包括专门研究军史的专家,对刘少奇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很多都不知道。

“政事儿”:作为子女讲述父亲历史的怀念文章,要注意历史真实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你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刘源:我是学历史的,我当时的历史老师讲,只求自圆其说。我认为,写历史必须回到当时的环境背景中,尽量帮助今天的人理解历史,用今天的语言来理解。我在叙述中,提纲挈领把一些内容写出来,有各种史料支撑,书里加入了很多注解,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读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以看看有没有道理。

作为子女撰写回顾父辈的文章,我的身份比其他作者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的。比如我写彭德怀,描述他的臭脾气“高山顶上倒马桶”,一般作者在正文中不好这么写。我写邓小平“巴蜀老汉尝遍天下美味”,讲的是战争年代经过晋冀鲁豫根据地时,刘少奇跟邓小平久别重逢。我在书里写到:“晚年邓小平回忆刘少奇时,还会提起这次会面,炖了干羊肉,‘好久没吃过肉了’,倍儿香。四川人最会吃,能让一位尝遍天下美味的巴蜀老汉回味终生的,那得多香啊?闻香思人,真情实意!”一般作者也不会这样写邓小平。我的身份是从小一辈的角度看老一辈,跟他们可以调侃调侃开开玩笑,所以我还是占了一点便宜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弘扬法治榜

相关文章